李时珍的故事?医药巨典,李时珍修《本草》的故事(青少年故事系列)李时珍的故事50字,李时珍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

李时珍(1518-1593) 明朝医药学家,字东壁,蕲州(今湖北蕲春)人。出生在世代行医的家庭。从小对医药产生兴趣,青年时期开始,专心行医并研究医药,尤其着重研究药物。经常上山采药,深入民间,向农民,樵夫、药农、铃医请教。同时参考历代《本草》以及有关古书籍800多种,对药物加以鉴别、考证,纠正了古代本草书籍中,关于药品、品种、产地的某些错误,历时27年著成《本草纲目》。 距离李时珍家不远,有一个风光绮丽的雨湖,湖岸上住着很多人家,都以捕鱼为生。 这天傍晚,李时珍刚出诊回到家,渔村里的渔夫庞大大,就匆忙地跑来找李时珍,请他去给妻子看病。忙碌了一天,虽然已经非常疲惫,但为了病人,李时珍还是背起药箱,跟着庞大大去了。到了庞家,只见有个中年妇女,昏沉沉地躺在床上。庞大大告诉李时珍,妻子昨天早上就感觉身体不适,正好有位铃医走过,便请他给看的病,开了药方,谁知道服药后,并且不但未见好转,反而更加严重了。 李时珍拿过铃医开的药方,仔细验看之后,发现药方没开错。又让庞大大取来药罐,拨开药渣一味一味地核对药渣。忽然,他发现有一味“虎掌”是药方上没有的,而方子上开的“漏篮子”一味药,药渣里却没有。显然是药铺抓错了药,把虎掌当成了漏篮子,而这虎掌有大毒,才会服下后出乱子。 庞大大听说是药铺配错药,气得就要冲出家门找药铺老板算账。李时珍赶忙拽住他,劝到:“这事也不能全怪药铺掌柜的,要怪的话,责任在旧《本草》书,有一本《日华本草》提到漏篮子有名虎掌。”药铺掌柜可能熟读此书,因而配错了药。见庞大大冷静了,李时珍给他的妻子看完病,开了药方就回家了。 回家后,李时珍一直在想药铺配错药的事。他对记载药物的“本草”书,读得很多,也发现有不少药物被记载错误了。比如说,有位医生给患癫狂病的人开了药方,其中有一味药是防葵,不料病人服药后马上就死了。又有位医生,开了一种叫黄精的补药,结果也吃死人。原来“本草”书上把防葵与狼毒、黄精与钩吻等同起来,而狼毒和钩吻都是毒药。旧“本草”已经好几百年没有修订过,如果继续使用下去,不知道要害死多少病人。 于是,第二天李时珍把自己的决定告诉了父亲,他要把古代的药书好好地重新整理一遍,把其中的错误改正过来,同时把没有记载的补充进去。父亲听了非常震惊,因为这是一项好大的工程,需要把全国出产的药物都一一查访,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,历朝历代这种事,都是由朝廷皇室修编。父亲只想让他安心行医,没有支持他。 但是李时珍没有放弃,因为他认为这事对医学事业和老百姓都有好处。从此,李时珍就一边行医,一边查找阅读与“本草”相关的各种书籍和文献。据说,李时珍为了重修“本草”曾经涉猎过上千种著作。 就这样,十年过去了,李时珍已经35岁了。经过多年精心准备,他决定开始着手编修新“本草”。他深感这类书是需要供人查阅参考用的,所以,内容的安排上就要进行科学的归类,体例上需要条理清楚、纲目分明,便给即将编修的这本书取名叫《本草纲目》。 随着编修的进行,难题也在不断出现。最棘手的就是难以搞清某些草药的形状和生长情况。过去的旧“本草”中,虽有注解,但插图少,语句含混,并且不同古书中甚至有相互矛盾的地方。就这样,手中的笔一次又一次地搁下来。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,李时珍做出了决定。他穿上草鞋,背起药筐,拿上药锄,带上必要的书和纸跟笔,离开了他的书房。他决定要不辞辛苦,投身到大自然中去实践,去民间采访。他不畏山路艰险,不顾严寒酷暑,翻山越岭,攀悬崖,登峭壁,足迹踏遍了湖北、河北、河南、安徽、江苏和江西等地,行程达5000多公里,采集标本,了解各地草药和特产。还访问老农,渔民、猎人和樵夫等,搜集了许多民间有用的药方,收获了许多就“本草”中,没有的和说不清的知识。 冬去春来,整整经历27年的辛劳,1578年,60岁的李时珍才终于编修成《本草纲目》。全书190万字,52卷,共搜集药物1892味,附图1110幅,附有药方11000多个,成为我国古代一部药物百科全书,是一部名垂青史的巨著。1596年,也就是李时珍逝世三年后,《本草纲目》在明朝国都南京正式出版,便风靡全国,被争相传阅翻刻。后来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,首先传入日本,被译成日文出版,之后还被译成拉丁文、德文、法文、俄文英文和朝文多种文字出版,被誉为“东方医学巨著”,流传于世。

本文经授权 由答答网发布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://www.dadazzz.com:6443/sh/show-87206.html

如对文章、图片、字体等版权有疑问,请联系我们。

相关推荐

企业微信
运营大叔公众号